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 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 CatchPlayMovies

  

1. 主角踏上「告別式旅程」

劇中,賴健祐(郭品希飾)的好友釘仔(楊卓叡飾)跳海後,卻以幽靈之姿回來,用手語請求他:「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這不是只要形式的儀式,而是一種構築在「告別」上的情感解碼器:

  • 釘仔只能比手語,無法開口,這讓健祐必須從過去那份看不見的情誼中,去「解讀」他的真正心意

  • 他不只要辦儀式,更要在儀式背後找理由:慢慢理解釘仔的家庭背景、他自殺的原因,以及兩人間被忽略的情感連結

整個旅程並非一次事件完成,而是以漫長留白、長鏡頭、沉默交換的節奏,緩緩將健祐逼到內心深處。


2. 手語、空白、與內心獨白

電影強烈地使用留白與手語,凸顯以下主題:

  • 手語作為情感橋梁,卻也突顯隔閡:釘仔只能無聲表達,而健祐聽不懂,他們之間的錯位感,正代表兩人從青春到死亡,無法直接對話的內在裂縫 

  • 留白——畫面中的沈默:釘仔每日出現又消失,健祐在空氣中自言自語,邊抽菸邊思考,將青少年面對死亡的混亂與自責呈現得真實又壓抑

  • 儀式成為心靈儀表:在海邊為釘仔舉行那場別樹一格的西式告別,終究不是幫他走,而是讓健祐真正跟自己說再見——那裡有遺憾,也有愛。


3. 真心揭露:不是救,而是被記得

當這場“儀式”終於到達高潮時,健祐不再焦慮找答案,也不被他人誤會,而是在儀式中說出對釘仔的感謝與思念:

  • 「我還沒幫你完成那個願望」——聲明他要完成的不是喪禮的儀式,而是兩人最後的對話。

  • 他釋放自責,承認對朋友的愛,有分未說出口的珍惜與歉疚 

那不是解謎的結果,而是情感被照見:他見見自己的真心——羞澀、痛苦、也溫暖。


4. 節奏慢,不疾不徐,是為讓心慢下來

許多影評批評本片節奏拖沓、演員生澀、缺鉤子。但這種「冗長」、「留白」正是本片要的節奏,讓觀眾不自覺地模仿健祐的心跳——慢吞吞、片段重複、有時焦躁。

這不是要你按下一部戲的快進,而是要你在看似停頓處,慢慢體會那股情緒紋理,進而自己被牽引——正如健祐在告別中察覺他對釘仔的愛。


5. 結語:告別既是一場療癒,也是一面鏡

《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不賣爆點、不追快節奏、不強行催淚。它用一場幽靈的請求,一場留白的告別,讓主角——也讓觀眾——真正走入青春、死亡與友誼間的內在糾結。

最終那句:「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不只是幫釘仔辦一場形式儀式,而是把健祐自己關在那場儀式裡,見見那顆不敢說出口、卻真實存在的心。

閱讀 471 次數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