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掃墓節、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另外,就祭祖而言,除、清、盂、九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祭祖四大節」,每年陽曆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因此,清明節總是落在國曆4月4日或4月5日其中一天。《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民間傳奇稱,晉文公把寒食節的翌日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有些地區在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有掃墓習俗,順便踏青,故稱上巳為小清明、古清明 。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盪鞦韆等活動。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包括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等習俗。到唐代,人們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宋代清明與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的節俗「上巳春嬉」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
清明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日本琉球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歷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古人有云:春分時節若落雨, 落雨就會落到清明節。今年春分時期北台灣天天滴滴答答,這雨就真的延續到清明了。清明時節氣溫漸漸變暖,所謂一場春雨一場暖,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清明對於古時農業而言是就是一個重要農耕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清明,源於「清明風」。春秋時《國語》中記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清明原本是24節氣之一,但也因為被定為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的日子,也因此成為華人社會三大節日之一。由於春秋時期介子推枉死的原故,晉文公將清明這一天又定為寒食節,禁止人民在當天使用火烹調。清明時節吃的春捲(潤餅),就是一種寒食料理。用當季的食材,做成簡易不用過度烹調的料理,再用餅皮包起撒上花生粉,即成好吃的潤餅。
清明飲食方向:
清明時節飲食主清淡以清補為主,食材性宜溫,以當季蔬菜水果為要。地瓜、白菜、高麗菜、蘿蔔、芋頭等蔬果可以溫胃祛濕,柔肝養肺,可以多吃。另外,清明節氣中,可以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韭菜、蘆筍、香椿、蒜台、蔥、薑,對身體好處多多。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