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二十四節氣 夏至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二十四節氣 夏至 二十四節氣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6月21日前後(20日~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時開始。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西元前7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漢學堂經解》《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



夏至日太陽直射點

夏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形成面積最大的極晝區。此日過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漸減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也開始往南移動,直至冬至為止。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亦日漸降低,日影逐漸被拉長。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所以在短時間內氣溫繼續升高。

 

「至」也有極點的意思。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

 

《易經》姤卦,為五月卦,一陰起於下(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孚夏至之時令。陽氣雖盛已經失勢,陰長陽消之象。

 

與冬至相同的是,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只是現代活動相對比較少與夏至直接相關(可能與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意義極為相近)。但仲夏節是在北歐等地居民的重要節日(和當地偏寒冷的氣候有關)。

 

「夏至節」古時又稱「夏節」,它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傳統節日端午節前身就是源自夏至節[1]。例如用「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來說明古代中國人同時用陰曆五月的節日端午節來對應夏季,用陽曆節氣的「冬至」來對應冬季,以此來合理看待「冬至」、「夏至」與端午節在民俗節慶上可能具有相似的意義。

 

自古以來,夏至時節,吃麵是很多地方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嚐新」的意思在。

閱讀 930 次數

相關項目

評論 (0)

Attach images by dragging & dropping or by selecting them.
The maximum file size for uploads is 10MB. Only gif,jpg,png files are allowed.
 
The maximum number of 3 allowed files to upload has been reached. If you want to upload more files you have to delete one of the existing uploaded files first.
The maximum number of 3 allowed files to upload has been reached. If you want to upload more files you have to delete one of the existing uploaded files first.
Posting as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