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端午節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文/維基 文/維基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禮俗的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據《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28組星宿,俗稱「二十八宿」,按東南西北四方各分為七宿,即為「四象」;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蒼龍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高懸於正南中天,處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處於最鼎盛狀態,乃大吉大利之天象。

 

粽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的食品,近世所見的粽子是古代中國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響、融合而成。晉朝初年開始有固定在端午節吃角黍的記載,當時民間食用的角黍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同時也是一種祭品,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後世的北方粽餡料常包括紅棗、栗子等,亦有傳宗接代的意義。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於祭祀。南方稻作區常常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被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其中一種方式是把筒粽以飼蛟龍,也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而這時角黍和筒粽已開始混同,統稱為粽。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於是粽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

 

至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絲綑紮,稱為「百索粽子」。當時流行的粽子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九子粽,用彩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常見於唐詩中。唐代以後,端午食粽子的民俗歷代傳承下來。歷經多朝後,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為禮物,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而粽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的吉祥寓意。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虛寒,常見的粽子餡料紅棗能補脾益胃,而包粽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濕,荷葉還能和胃寧神,因此吃粽子也有養生之目的

 

廣東省從化縣民有「送災難」的習俗,是在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在路上。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石城縣端午的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廣州傳統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開始端午節慶活動,已婚婦女會用六個或四個全盒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又有「洗龍舟水」的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的作用,據說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其中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就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番禺人有遊鳳船的風俗,是在船的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的鳳翹,鳳背上搭起亭臺,設有神座。神座兩側由幾對少年男女伴著宮嬪擊鼓奏樂、侍奉神靈;遊鳳船前後配有護船各一艘,護船裏有壯丁用粗大纜繩拉著鳳船緩緩順流漂過,鳳船前面還有一大幸彩船做前導,彩船上有戲臺沿途演戲。在順德容桂海尾村端午節會舉行「遊龍大匯」,各坊社都會派出精緻奢美的龍舟巡遊[。

 

在深圳有稱為「扒皇舟」的特色爬龍舟習俗,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宋帝昰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不久到端午節,宋帝昰觀看了當地扒龍舟,一時興起,就以護駕有功為名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此後新安縣人每年端午賽龍舟,鄉民必奉御賜羅傘置於龍船之中,這種龍船被尊稱為「皇舟」。後來由於扒龍舟變成賽龍舟,羅傘影響競賽速度,撐羅傘的習俗才逐漸消失。而松崗文姓原居民為南宋名將文天祥的旁支後裔,他們在端午節會於文氏祠堂祭文天祥,然後到河中舉行盛大的龍舟賽。



香港

 

端午節於香港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古代香港與深圳同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南宋末年以降亦有與深圳相同的扒皇舟習俗,後來同樣因為扒龍舟變成速度競賽而不再於舟上設羅傘。香港漁民扒龍舟習俗也有悠久歷史,從前端午節是他們一年辛勤工作裡的一項點綴和輕鬆的好機會,他們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會全年順景,身體健康。

 

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日佔時期結束後,由於七姊妹泳棚一帶進行填海工程,不能再舉辦大型龍舟賽,只有一些漁民自發舉行的小型競渡,部份人就轉往其他地區如柴灣、筲箕灣等。後來更舉辦國際龍舟賽事。20世紀中期開始有非華裔人士參與,例如赤柱於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聯會開始於端午節後舉辨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龍舟比賽於香港亦為官民同樂的活動,於英屬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員為比賽進行主禮以及頒獎等,而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後仍一直保持。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香港端午節多個地區皆有龍舟賽,包括香港仔、淺水灣、長洲、蒲苔島、南丫島榕樹灣、屯門、沙田城門河、大埔吐露港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祈求平安。

 

大嶼山大澳的在別具特色的端午遊涌習俗,始於19世紀,並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舉辦,五月初四早上,人們會前往大澳各主要廟宇請神,端午節當天早上會把神像放在龍舟上巡遊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遊完畢就會送神回廟。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

 

除了吃粽子、爬龍舟外,有些人還會選這天去游泳,稱為「游龍舟水」,人們相信游龍舟水有祈福、改變運程及辟走邪氣等作用,可帶來好運,這種說法認為游龍舟水時厄運和邪氣會在水中停止下來。另一方面又因為龍屬土,土剋水,水為財,游龍舟水亦有助吸收財運[153]。這天香港各泳灘和泳池都擠滿游龍舟水的弄潮兒。

 

台灣

 

早年漢人定居台灣,同時帶來端午節的習俗。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和熱帶,早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常因為多無法適應當地氣候而死於瘴癘時疫,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的節日也就受到當地漢人重視。最早關於台灣漢人過端午的文字記錄載於清朝的文獻。

 

台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熏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學生會送紅包給老師,老師則送學生扇子。居喪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為回禮。農家會把稱為「福金」的一種金紙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間(代表土地神神位),他們相信可以防害蟲。也有些人會用鹽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做一種叫「鹹茶」的藥茶。又有在端午節打石戰的習俗,但因為常造成嚴重傷亡,在日治時期被政府視為「蒙昧惡俗」而禁止,逐漸式微。

 

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許多人會在端午節穿紅色的東西以代表幸運的東西,台灣端午節賽龍舟和繫五彩縷的習俗,當地人把划龍舟稱為「扒龍船」,把五彩縷稱為「神煉」。各地都有具備本土特色的扒龍船活動,其中宜蘭縣的二龍村龍舟競渡於2001年(民國90年)已被中華民國觀光局列為「國家十大民俗節慶活動」,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知名的龍舟賽會場有新北市碧潭、宜蘭縣冬山河、彰化縣鹿港鎮吉安水道、台南運河與高雄市愛河等。臺中市南屯區的犁頭店有端午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現在已發展成一種趣味競賽。台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而當地傳說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的劍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産各種靈藥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就被傳說得神奇無比,又傳說端午節正午可以在井中見到鄭成功的劍影,見到劍影的人全年必無災厄。

 

除粽子外,台灣人端午節還會吃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吃了就不會被蛇咬,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2]。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鹼粽用來祭祀,鹹粽則純粹用來解饞。

 

海外華人

 

新加坡的端午龍舟競渡

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當地華人仍然按照傳統慶祝端午節,除了其他地區華人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外,有些地方還有「洗龍船」的習俗,即讓孩子在端午節到河邊簡單洗浴,據說能保孩子平安長大。

 

在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的唐人街,有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陸上龍舟比賽慶祝華人端午節,還有舞獅、中國武術、中國舞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

 

加拿大溫哥華福溪自1988年起在端午節前後舉行龍舟賽,當地的龍舟賽是由香港移民引進溫哥華,龍舟賽前要先舉行由華埠道教青松觀道士主持的祭拜媽祖與龍舟點睛儀式,祈求媽祖保護河道以及保佑龍舟與參賽人的安全,並祈求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當地政府官員也會參加點晴儀式。




閱讀 799 次數

評論 (0)

Attach images by dragging & dropping or by selecting them.
The maximum file size for uploads is 10MB. Only gif,jpg,png files are allowed.
 
The maximum number of 3 allowed files to upload has been reached. If you want to upload more files you have to delete one of the existing uploaded files first.
The maximum number of 3 allowed files to upload has been reached. If you want to upload more files you have to delete one of the existing uploaded files first.
Posting as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