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葬禮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中國傳統葬禮 中國傳統葬禮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帛事之稱,與喜事(紅色)相對。隨死者的宗教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隨著現代化帶來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現在的華人葬禮更是參雜了各宗教(佛家、道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傳統治喪儀制主要過程得以保留,但如喪儀、喪服制、孝服制等傳統已被「簡化」,完整依儒家舊制者已鮮有見聞。

 

現在的華人葬禮更是參雜了各宗教

流程
其主要過程有:

小殮:為遺體淨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儘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壽衣(喪服)多採用中國傳統服裝。


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輓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停靈:又稱暫厝,將遺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於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大廳、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亡者遺像、供奉亡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亡者的遺體,接受奔喪者的弔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繫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喪服,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裝。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並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為5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洪武七年(1374)立為定製,子為父母皆斬衰三年。清制同。


齊衰,亦作「齊縗」。「五服」中列位二等,次於斬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製成,衣裳分制,緣邊部分縫緝整齊,故名。有別於斬衰的毛邊。具體服制及穿著時間視與死者關係親疏而定。適用於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


大功,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已婚的姊妹。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喪。


小功,其服以熟麻布製成,視大功為細。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及未嫁從堂姊妹;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


緦麻,「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
大殮:當著家屬的面,將亡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誌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道士、風水師協助。


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招魂、超渡、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頭七」由兒子、孫子辦理。其中嫡長子、嫡長孫負責「孝子」身份持哭喪棒主祭。

「二七」為小七
「三七」由出嫁女兒、女婿、外孫子女主辦操持祭奠,披麻戴孝。俗稱「姑奶奶送」、「姑爺送」。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
「四七」是小七
「五七」為出嫁孫女、孫女婿主辦祭祀
「六七」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斷七」,由兒子、孫子主辦祭祀,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守孝:按儒家的傳統[2]實際服孝3期,每期9個月,共27個月,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服孝期間(實際上一般在百日內),不剃頭、刮臉、剪指甲、飲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節或親友舉辦慶典,亦不拜禮和慶賀。家中女眷也要素妝。現代社會若家中有喪事,第一年春節不去各家拜年。
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掃墓:親友於清明節、抑或重陽節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閱讀 1736 次數
此分類更多內容: 提供免費墓地國家 »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